x

全部频道

> 正文

【展现青春风貌,关注青年成长②】追求进步、争做模范,成就最宝贵的青春-足球推荐

2022-05-16 14:38

来源标题:【展现青春风貌,关注青年成长②】追求进步、争做模范,成就最宝贵的青春

编者按

青春是一轮朝日,青春是一团火焰,青春是一艘满载希望的航船。只有青年勇担责任、奋勇争先,我们才能赢得实现中国梦这场“历史接力赛”。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提出了争做“五个模范”的期望,即“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要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我们分别邀请相关代表,讲述自己争做模范、不负青春的故事,共同感受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时代风采。

2021年6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研人员在监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情况。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情系祖国 矢志完成梦想“拼图”

讲述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础科研与人文社科处处长、教授 顾冬冬

2009年初夏,不到30岁的我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完博士之后,来到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弗劳恩霍夫激光技术研究所,开启了作为“洪堡学者”的研究生涯。

我选择了一项在当时很有挑战性的前沿研究课题——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激光增材制造。即便在十余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增材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留学两年间,我整天沉浸在实验室里,熟悉各类装备、掌握工艺方法、理解科学原理,向着激光增材制造的国际学术前沿不断迈进。

留学结束后,回到培育我的南航,回归航空航天领域,是我坚定的选择。

我从事的增材制造研究亦称3d打印,就是从点到面再到体去制造三维零件,并赋予它复杂的结构和独特的性能。回归祖国后,我心中的科研创新梦更加丰满且美好。为增材制造的前沿突破贡献中国力量,成为我的理想与目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我们的研究论文《材料—结构—性能一体化激光金属增材制造》登上《科学》杂志,期刊封面以“增材制造的一种综合性策略”加以推介,同期《科学》主编以“跨尺度调控”为题作亮点评述,认为我们的研究“变革了更为整体性的方法来优化金属构件”。

家人为我庆贺时,问我:“什么是一体化?”我指了指儿子手里的拼图,笑着说:“这就是一体化。”科学、技术、学识、理想、激情、拼搏,这些都是筑梦的要素,是一幅拼图的一个个部分,它们环环相扣、严丝合缝,拼出来的就是梦想的样子。

在我的梦想拼图中,最重要的一块是祖国的需要。祖国的航空航天科技日新月异,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多挑战要面对,有很多难题要攻克。我带着一群有梦想、有干劲的年轻人,正在为此努力:我们研发了激光增材制造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通过独特的纳米微粒提升构件强韧化水平;建立了稀土改性高强铝激光增材制造工艺调控关键技术,材料比强度比肩钛的性能水平;创新了融合仿生结构和多材料布局的增材制造结构,实现了复杂整体构件多功能化……

我们的研究成果在10余种航空航天型号20多种典型结构制造上应用,获得空军“创新杯”优胜奖、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我培养的一批学生毕业后成长为航空航天企业骨干、技术能手、青年工匠。成果、人才、团队、集体,更多元素让梦想的拼图更加丰满。

2019年,我再次来到德国班贝格,领取德国洪堡基金会颁发的弗劳恩霍夫-贝塞尔研究奖,内心感慨万千。从留学到今天,我的“成绩单”上书写了更多有意义的成果,而这些成绩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归属——我的祖国。

柳钢集团钢铁废渣综合利用生产车间,青年机械工程师在指挥工人倾倒钢水。新华社发

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勤学苦练,为国多炼“争气钢”

讲述人:河钢邯钢邯宝炼钢厂特档技术主管、转炉车间副主任,“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唐笑宇

不久前,我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作为一名炼钢青年,我觉得特别自豪,暗下决心一定要继续刻苦学习、锐意创新,成为行业骨干、青年先锋。

2008年7月,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专业毕业后,我来到河钢邯钢邯宝炼钢厂,成为一名转炉车间上料工。我不断提升自己,下班后,我还会把白天师傅教的技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书本知识放在一起琢磨,这几年看过的书摞起来比我个头还高。

担任炉长的第一年,我带领全班从工艺操作、质量提升等9个方面开展攻关,在全厂12个炼钢小组的综合排名中,全年均为第一名,还创下连续10个月钢水成分不超内控的纪录。

然而,我辞去了炉长职务,专心做工艺技术员。大家不太理解我的“倔脾气”,我却很坚定:我不满足于熟练掌握操作,更希望投入到设备和研发的创新中,为提升整个生产线效率攻坚克难。

那时,生产面临一个问题:少渣法冶炼尚无成功应用于200吨以上大型转炉的先例,勉强应用会导致钢水喷溅、出钢渣泡、成分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行业内只能采用转炉炼钢常规冶炼工艺进行生产。

如何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又保证生产安全?每天生产中,我记录下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有问题及时向专家请教,不断进行石灰配比实验。最终,我成功地用少渣冶炼技术冶炼出了优质合格钢水,将260吨转炉工序灰耗降到每吨钢15公斤,为企业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2018年4月10日,我代表中国参加了第十二届模拟炼钢挑战赛世界总决赛,从来自50多个国家的1515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摘得职业组总冠军。那一刻,我感到肩上“锐意创新”的担子更重了,不仅挑起了我的职业理想,更代表了中国工人的精神与形象。

近年来,我和团队还陆续完成了汽车板钢水终点氧含量由712ppm降至约400ppm、汽车板转炉终渣中全铁较旧工艺降低4%等技术难题,仅提高铁元素收得率一项,就多创效1500余万元。我将继续坚持梦想、勤学苦练,以钢铁报国之志,为国家多炼“争气钢”。

安徽芜湖站候车大厅,合肥铁路公安处芜湖站派出所青年警察在为旅客提供帮助。新华社发

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拼尽全力,案件物证“开口说话”

讲述人: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副主任、“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获得者 戴贝贝

我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入警之初,被分配到派出所,协助刑侦大队破获了多起入室盗窃案。一年后,我被选调到刑侦大队刑事技术室,职责是犯罪现场勘查和痕迹检验鉴定。

通俗地说,我的职责就是让“沉默”的物证“开口说话”。这份工作很不容易,常常是接警就要出发,路程远、时间长,实行的是4天一轮24小时主副班值班制。

一开始,领导和同事们不忍心带我出现场。他们说,你一个女孩子,瘦小白净,哪里吃得这些苦哟!我扬起头笑着说,放心吧,没问题。

每天,我们一个乡镇接着一个乡镇跑、一个现场接着一个现场勘,一天驾车一两百公里、工作超过16小时是常态。因为只有我们完成了勘查,民警才能开展后续侦查。

更为艰难的,是对心理和体能的极限挑战。2019年一天夜晚,一位夜间捕鱼人员报警称,在一个偏僻池塘发现一具尸体。我们立即驱车前往,在尸臭、蚊虫和细雨中工作到凌晨3点。这样的紧急警情每年都有几十起。有时候,由于在建楼盘电梯电缆线被盗剪,我们要拖着几十斤的勘查设备,从一楼爬到顶楼。最多的一次,我一天爬了三栋33层的高楼,上下198层,光爬楼就得花两个小时。

在工作中,身量单薄的我还学会了负重爬工程脚手架、绑安全绳进入下水管道。只要犯罪嫌疑人能到的地方,我们就一定能到,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6年里,我经手了1200个现场、数千条物证数据,合格勘查率达100%,比中犯罪嫌疑人80余人次,协助破获了时隔24年、15年的两起命案积案。正因为这些成绩,我入选了全国刑事技术青年人才库。

勘查工作虽然苦累,但我坚信与犯罪分子作斗争是我的使命职责,守护光明和正义是我毕生的追求。

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高原支医,倾情守护牧民健康

讲述人: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麻邛乡卫生院院长 沈富琼

我出生在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一个普通农民,小时候,就听村里人说甘孜州许多地方急缺医生。我暗自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当一名医生,在家乡治病救人。

2009年,我从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毕业,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来到了麻邛乡卫生院工作,从此开始了我的“支医”生涯。

刚工作时,麻邛乡不通水、电,烧火做饭要用钢炉,取水要到河沟,没有信号和网络。这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有时我也会出现高原反应。到了夜里,房间漆黑一片,我心里害怕,就点根蜡烛再入睡。当时,现实环境让我产生了落差感,但当我跟着院长出诊,看到病人治愈后灿烂的笑容,满满的成就感逐渐替代了落差感。

麻邛乡地域广阔,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我和同事们就骑行、徒步,把医疗服务送上门。

夏季是高原的雨季。有一天,下着大雨,为了及时赶到一位生病的牧民家里,我和同事骑着摩托车出诊。中途,我们发现唯一的一条小路被雨水冲垮了,便决定徒步穿过层层树林,走了大概三个小时,才到了牧民家里。为他看完病后,我们又原路返回。下过雨的路崎岖泥泞,全身湿透的我们靠着手机微弱的光亮,磕磕绊绊地走着,直到次日凌晨一点才到家。

一次次翻山越岭,一趟趟上门问诊,我和当地群众的感情越来越深。巡诊后,有些群众会往我的手里塞一些酥油茶、酸奶、糌粑等,这让我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工作后的第一个月,我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1年,我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2017年,我兼任麻邛乡安章村第一书记。

今天,麻邛乡通了水、电,有了无线网络,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也基本得到了解决。以前卫生院是又矮又旧的木瓦房,现在变成了崭新的三层办公大楼。

2022年,我获得了“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称号,这是莫大的荣誉与激励。作为一名党员、医务人员,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是我应该做并将坚持终身的事。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王丹阳与支教学校的学生在一起。光明图片

要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照亮梦想,做大山深处的微光

讲述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2019级金融学专业学生 王丹阳

故事要从大学时我偶然参加的一场支教分享会说起。分享会上,我了解到支教工作的意义,被志愿者们无私奉献、不畏困难的精神深深吸引。于是,我立即报名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初到重庆山区,考验迎面而来。宿舍旁边就是猪圈,一阵阵臭味萦绕不散,拇指大的蟑螂经常爬到身上。这让我不适,但更觉得心酸——这就是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啊,我得帮他们改写人生。

最初走进教室,我发现有些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于是,我向他们介绍外面的世界,描绘我的家乡哈尔滨等地的美好景象,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感受精彩。慢慢地,孩子们听讲越来越认真,成绩也提高了。

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与管教,显得比较淘气、散漫。我注重从品德上引导他们,教给他们遵守纪律的重要性。我常给他们讲些生动的小故事,在他们深受触动时进一步启发:“要学知识、守规矩、做好事、当好人。也许我们成为不了太阳,但我们要始终向着光。”

为了鼓励孩子们打开心扉与人交流,我做了一个心愿盒,让每个孩子写一张心愿条放进去。有张字条上写道:“我10岁了,但家里穷,从来没吃过生日蛋糕。我只想过一次生日,吃一块生日蛋糕。”看完字条,我的眼睛湿润了。于是,我策划组织了一场为全校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的活动,让他们都吃上蛋糕。那天,写字条的孩子跑过来抱着我说:“丹阳姐姐,这是我最幸福最难忘的生日。你不光是我的姐姐,还是我的妈妈。”

刹那间,我意识到一个老师身上的责任。这群质朴的孩子如同白纸一般,虽然有时看似不太懂事,但一旦感受到温暖,内心的能量就会被激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引导、去激励、去关爱,带领他们看到希望与未来。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陈之殷、苏雁、周洪双、张士英、陈元秋、禹爱华、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徐梦玲、徐虹雨)

责任编辑:刘阳(qe001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足球推荐的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